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陶志刚和他的岩土事业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

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初见陶老师,给人的印象是英姿勃勃,健谈爽朗,对教学、科研和生活充满热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把科研理想植入岩土,让其闪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他长

初见陶老师,给人的印象是英姿勃勃,健谈爽朗,对教学、科研和生活充满热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把科研理想植入岩土,让其闪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他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在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的指导下,他围绕“双体灾变力学”理论的深化和应用,在滑坡、发震断层活动性、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监测-预警-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累计在全国17 个省市(地区)建设滑坡灾害牛顿力监测点432 个,成功参与预报了12 次滑坡灾害,均提前4 至13 小时发出临滑预警信息,挽救百余人生命和数以亿计财产损失。

他就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管理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陶志刚。2018 年,他被评为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副站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震断裂带活动性监测预警、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NPR 锚索超常力学特性实验研究等。作为第一作者(含通讯)发表论文53 篇,其中36 篇被SCI/EI 检索,有14 篇中文核心。参编著作或教材4 部,参编标准1 部。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 项,获得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发明专利授权16 项,实用新型授权12 项,软件著作权5 项。

人生:由“交通”向“地质”转变

陶志刚的求学经历不同寻常。他在河北理工大学上的大学,本科学的是交通工程中的道路桥梁。但当时招他们的老师都是学矿山出身。由于学校的矿山、地质专业都不景气,有的专业已被取消,招地质、矿山的老师也全部转到“交通工程”这个新开的专业。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教学都是沿着矿山的路子来授课,本来教路基路面、道路建筑材料的老师,讲课的内容都是矿山巷道的道路设计、轨道设计等。在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干脆跟老师改学地质专业。

在他的印象中,本科教授普通地质学的老师人特别好,上课非常细致,通过双语教学和实验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觉得跟老师学得很带劲,比学“交通工程”好。研究生期间,他学了两年半的地质学。他的硕士生导师不仅搞科研,还担任学校职能部门行政领导,既要当领导搞管理也要搞科研。硕士生导师的特殊身份使陶志刚有机会参与做课题研究,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导师有意培养他,还让他带学生,并撰写课题申请书和结题报告。久而久之,陶志刚便对地质学有了较深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地质是一门基础学科,不管是土木、交通、水利、矿山等都需要地质。鉴于这种基础学科的性质,要想从根本上创新显得十分困难。陶志刚想,自己要想发展必须引入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把地质用到岩土、交通、水利等学科,结合起来才会有所建树。他立志要为自己找“出路”。

二本和三本高校的学生学习都十分刻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考上“985”“211”学校才有出路。他把目标锁定在对口矿业类的大学上,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这是中国矿业中的最高学府。在心中已有明确目标的他学习上更加刻苦。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从上本科时他就想考到北京了,在考研时一定要试一试。后来,他以高分考中理想中的大学。

考上博士时,他师从何满潮老师(院士)。令他感到幸运的是那一年考上何老师的博士生就他一个人,面试很简单何老师直率地对他说:“你跟我搞边坡吧。”从那以后,陶志刚就跟何老师搞边坡。实际上,边坡是岩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何满潮老师(院士)就这样把他带到了这一个“地质工程”和“边坡工程”的交叉领域中,这是一份难得的“机缘”。

在何老师的严厉带教下,他的学习之路虽有坎坷,但学会了怎么去搞科学研究,学会了如何确立科研思路、找准方法,学会了如何脚踏实地、深入现场搞科研。他的心里,欣慰于自己的及时转向,并对导师充满着深深的敬意,更坚定了自己要干出点“名堂”的决心。

团队:在当好“岩土医生”中壮大

多年来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研究的陶志刚,在介绍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震断裂带活动性监测预警、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等方向研究工作时,用“岩土医生”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他的工作颇有意义。

在他看来,他现在干的工作就是医生干的工作。只不过,医生是给人类看病的,而他们是给地球看病的。地球本身是没有病,但是人类介入后地球的各种病害层出不穷。诱发滑坡、塌方的人为因素很多,如人工爆破扰动、人工坡脚开挖、坡顶加载等。在何满潮院士的指导下,陶志刚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一些诱因后总结出一套给地球看病的方法。当然,医生给人类看病是用仪器的,他给地球看病也是要有仪器的。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医生就会给病人加个支架、做个心电图,其实就是加动态的脉搏传感器,以此了解病情。地球也一样,生病了也需要有相应的传感器传出病因数据。陶志刚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他们研发的一套传感器技术埋进地球的体内,通过传感器检测地球是否有病、哪儿有病。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就能探测出滑坡什么时候滑、发震断裂什么时候活动、隧道什么时候塌方,等等。这种工作与医生的工作是一模一样。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ytgcxb.cn/qikandaodu/2021/0324/547.html



上一篇:市政岩土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
下一篇:浅谈波速检测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投稿 |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岩土工程学报版面费 | 岩土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岩土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岩土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