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安全锁” 山东科技大

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曲顺 通讯员 张瑜 青岛报道 “长期深入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现场,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日,山东科技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曲顺 通讯员 张瑜 青岛报道

“长期深入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现场,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收到一封来自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表扬信,信中对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李为腾、秦哲、王洪波、杨旭旭、冯强等师生20余人在青岛地铁6号线的工作提出了赞扬。

团队成员用科研成果助力青岛地铁6号线建设(左三杨旭旭,左四秦哲,左五王刚,左六李为腾,左七冯强,左八王洪波)

10个月的时间里,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创新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使地铁隧道支护设计更科学、施工更安全,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了“安全锁”。

干好“家门口”的“大工程”

晨曦初现,几位浑身泥垢的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子爬出了40米深的竖井,手中紧握的仪器和记录本里保存着他们为之奋战一夜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很快就能变成各种曲线,直观呈现工程安全性,有了这个心里才会更踏实,虽然辛苦但绝对值得。”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研究生王彤彤说道。

团队研究生李永顺、王柯在现场认真工作,为每一条监测曲线负责

地铁的安全建设需要大量的现场监测、试验和计算工作,这也是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成员们最基本的工作。在这群年轻人眼中,这样的场景已是“稀松平常”。

10个多月,20余名师生,272个监测传感器,60余次科研进展汇报……在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青岛地铁6号线项目负责人李为腾副院长的电脑里,数百个文件中存储着团队成员们10个多月的心血。

紧随施工环节埋设监测传感器并获得最及时的初始数据,在施工中的地铁隧道里常常待到凌晨,在实验室连轴转进行模型试验和大体量数值计算,长时间待在工程一线对接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的成员们说:“虽然经常累到一沾枕头就能睡着,但是醒来依然干劲十足。”

“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是我们‘家门口'的大工程,最近的青医西院区站离我们学校只有几公里,我们必须把工作干好。”李为腾说,团队成员始终保持饱满热情和认真负责态度,也是团队成员们共同的信念。

时间紧就日夜不停,压力大就互相鼓劲,发现问题就多方请教、严密论证。自青岛地铁6号线开工以来,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的成员们把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现场当成了“战场”,紧跟施工进度,即便是春节期间,也停工不停测,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现场监测数据,为判定围岩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结合计算分析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稳扎稳打克难题

“能为地铁6号线工程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很兴奋,但同时压力倍增。”李为腾说,项目工期本就十分紧张,而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项目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团队成员们不得不直面来自工程设计创新、工程风险的难题。

对传统地铁隧道设计理念的“破”与“立”便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关。

据了解,传统的地铁隧道支护设计趋于保守,虽然材料耗费多,但是却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时会干扰施工,影响进度。发现问题后,李为腾便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尝试采用主动支护理念来提升功效。这种理念强调及时主动给隧道岩体施加较大的支护力,改善围岩受力状态,从而提升围岩自承能力。

“施加了预紧力,就像给围岩注入了‘内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地下工程更加稳定,这种主动的预紧力是通过张拉后的高效锁定实现的,这一‘锁',就锁住了风险,保障了安全。”李为腾说道。

有了思路还不够,要想让创新方案得到认可,真正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还离不开严密的科学论证与数据支撑,尤其在潜在的工程风险面前。于是,大量的计算、试验和现场监测数据成为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计算、分析、监测、制图,每隔几天,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就需要带着最新数据和分析研究成果向专家、领导汇报进展。汇报材料上的每一个表格,每一条曲线背后都是成百上千个的数据支撑,而每一个数据都是团队成员们扎根工程一线的见证。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ytgcxb.cn/zonghexinwen/2021/0610/655.html



上一篇:武汉岩土所断裂相场理论研究获进展
下一篇:岩土工程专家黄熙龄院士去世

岩土工程学报投稿 |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岩土工程学报版面费 | 岩土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岩土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岩土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